聚焦平安西峰建设 守牢安全稳定底线
中共西峰区委常委、政法委书记 李正锋
主动创稳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,践行统筹发展与安全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有力举措,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甘肃实践。今年,西峰区以主动创稳提质增效为主线,聚焦命案防范治理,探索推行“五抓机制”、“三防举措”、“五治攻坚”、“四动处置”的“5354”闭环式工作机制,不断夯实维护社会稳定底板。
坚持党的领导“铸魂”,扛牢主动创稳属地责任
西峰区全面落实主动创稳党委主责、政府主抓、政法主战、部门主建、基层主防的“五主”责任,并结合区情实际,坚持党建引领,压实各方责任,整合工作力量,构建了党委、政府主体抓、政法单位直接抓、相关部门协同抓、乡村组一体抓、社会力量参与抓的主动创稳“五抓”机制,推动形成上下联动、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。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主动创稳行动中的战斗堡垒作用,全面压实乡镇党委主体责任、政法委员直接责任、包村干部包抓责任、村组干部落实责任的基层主动创稳“四方责任”,细化工作举措,建立任务清单、问题清单、责任清单、措施清单“四项清单”和矛盾纠纷排查台账、重点事项化解台账、重点人员稳控台账“三本台账”,突出8项重点工作,制定19条具体措施,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细。
坚持源头治理“强基”,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
西峰作为市辖区,各种问题复杂交织,我区按照“风险防控关键点在预防、落脚点在基层、着力点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”的“三点联动”思路,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作为主动创稳重要抓手,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、化解、稳控“三端共治”模式,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初始、处置在基层。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、大起底。坚持日常排查和集中排查、点面排查和条块排查相结合,纵向建立包村科级干部、村“两委”干部、包片民警、村民小组长“四个一”包抓排查化解机制,逐村逐户走访,开展全方位排查;横向紧盯房地产、经济金融、欠资欠薪、征地拆迁等重点领域,严密排查突出涉稳矛盾问题;点面上聚焦重复举报线索和不服裁判、执结结果的涉法涉诉类信访案件和长期未结的诉讼、执行案件,组织专班进行清理处置,推动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摸排“见底到边”。分类实质化解矛盾纠纷。对排查的矛盾纠纷全部建立区乡村三级台账,实行清单式管理,按照3级分类推动化解,一般性矛盾纠纷,由排查受理矛盾纠纷的网格员、村民小组长、楼栋长就地化解;复杂矛盾纠纷,由政法委员协调基层站所、村(社区)和人民调解组织,统筹推动问题在基层解决;疑难矛盾纠纷,由区综治中心牵头,联席相关行业部门、专业调委会等力量,有效处置风险隐患。完善跟踪回访和心理干预。对一些反复调解和涉法涉诉后,仍不能案结事了的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,建立后期管控清单,由相关责任单位负责,积极与当事人沟通交流,帮助打开心结、排除心理困扰,实现案结事了、定纷止争。今年以来,全区共排查、受理各类矛盾纠纷22057件、化解16001件。
坚持整体防控“固本”,推进社会面安全管控
公共安全无小事,我区着眼薄弱环节,全链条、全周期、全方位开展整体防控,严防重大案事件发生。重点领域上紧盯房地产、涉众金融、劳资欠薪等,开展突出信访问题专项整治,清单化推动涉稳现实矛盾问题化解处置,全力打好风险隐患化解主动仗。重点部位上紧盯酒吧、KTV、慢摇吧等容易酒后滋生矛盾的场所,加大巡逻巡查频次,加强警醒和震慑,发现问题和风险及时制止。重点人群上紧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、“两类人员”、“三失一偏”人员及罪错未成年,全部纳入网格化重点服务管理对象,做到定期走访到位、教育帮扶到位、精准稳控到位的“三到位”。
坚持联动处置“培根”,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
群众利益大于天,我区始终坚持靠前一步、主动作为,不断强化应急处置的能力,切实做到风险隐患源头防范化解。党员干部主动处置。组织党员干部和驻村工作队、“三官一律”等人员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,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人熟、地熟、情况熟和驻村法官知法、懂法、能用法的优势,依法有效消除风险隐患、制止矛盾冲突。政法包抓驱动处置。对梳理的基层社会治理重点村和社区,由21名政法单位班子成员下沉一线,开展矛盾纠纷化解、重点人员走访、司法告诫稳控等工作,每月在村、社区组织开展重大矛盾纠纷集中调处化解两次,严防基层矛盾风险演化升级。群众自治牵动处置。建立重要情报信息“举报奖励”机制,在农村和社区,开展打造“和美乡村、和谐邻里”活动,建立“红”榜制度,公布宣传“平安村(社区)”9个、“和美邻里”36个。以村组、社区为单位成立了即时性冲突劝戒小组,对遇到的口角冲突、打架斗殴、呼救等情形及时劝止或报警,有效控制事态升级,把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。综合应急联动处置。公安部门牵头,联合市场监管、商务、文旅等行业监管部门对重点区域、重要部位常态化开展治安清查和安全检查,科学集中巡逻布防,形成强有力的震慑和防控,从源头上减少社会治安风险隐患。